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简称“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期货业发展报告(2013年度)》(下简称“报告”)日前在京发布。这是协会连续第7年发布行业发展报告。
《中国期货业发展报告》自2008年首版以来,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了7册,记录了自2006年以来从宏观到微观的行业资料。7年间,报告得到了证监会领导以及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凝聚了中国期货业协会以及编写组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报告也越来越受到证监会领导和行业各方的重视,在期货业内以及相关金融行业、实体产业,都受到了广泛的瞩目与好评。今年的报告在继承前6年经验的基础上,对书名进行了适当调整,改为《中国期货业发展报告(2013 年度)》,使书名中的年份与当期内容形成对照关系, 方便读者查阅。
报告由总报告、期货市场品种运行报告、期货中介机构发展报告、期货业法制监管与自律管理报告、期货业信息技术发展报告五个正文部分和两个特别专题及附录组成。报告充分运用各种数据和第一手的实证资料,全面、客观地描述和呈现了2013年度期货市场与行业发展状况,同时重点突出了当年期货行业的大事件、新变化,体现出市场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方向。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品种数量、行业结构、期货公司业务范围和监管理念等层面均实现了突破,市场规模及影响力显著提高。
2013年相继上市了焦煤、动力煤、石油沥青、铁矿石、鸡蛋、粳稻、纤维板、胶合板8个商品期货品种和国债期货1个金融期货品种,至此,国内期货品种增加至40个。期货品种已经从单一品种发展到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2013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实现了40%以上的增速,成交额与成交量同比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 061,77.3万手,累计成交额为2 674,739.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15%和56.30%,均创下1993年我国期货市场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2013年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得以继续提升。从成交量的国际排名来看,2013年大商所、上期所、郑商所、中金所在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所中分别排在第11、第12、第13、第19名。大商所排名与2012年保持不变,上期所和郑商所排名较2012年上升一名,而中金所的排名较2012年的第24名上升了6名,呈现了较大增长。
在巩固全球最大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第一大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以及保持螺纹钢、银、铜、黄金等金属期货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基础上,2013年新上市的动力煤期货首次跻身能源期货第20位,同时金融期货的国际地位继续实现较快上升,进入全球股指期货排名前10名行列。
在成交量前20名的农产品期货和期权合约中,大商所的豆粕、豆油、棕榈油、玉米、黄大豆1号分列全球第1、第3、第4、第15、第19名。郑商所的菜粕、白糖、菜籽油分别位列第2、第6、第17名。上期所的天然橡胶位列第5名。在金属期货和期权合约的成交量排名中,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螺纹钢依然排名第1,白银期货由2012年的第14位大幅跃升至第2位,铜期货维持在第3名,黄金期货跃升至第12位。
截至2013年末,我国持续经营的期货公司共156家,其中,证券公司参股控股期货公司71家。全国期货营业部共1 456家,较2012年底增加了76家。全国期货公司总资产为2 569.07亿元(含客户资产),较2012年增长10.83%;净资产为522.14亿元,净资本为439.37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14.29%和5.18%。国内客户整体交易规模再创新高,代理成交量为20.58亿手,同比增长41.93%;代理成交额为267.06亿元,同比增长56.07%。
历史是值得记录的,历史的数据资料更应该被完善保存,多年以后这些历史资料将愈显珍贵。报告所做的就是这件富有历史价值又实实在在的事情。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作为编委会主任在报告的前言中表示,协会组织编写该报告,正是为了不断总结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和认识期货市场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变化,把握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7年来,协会始终以高度的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对待报告的编写工作。
今年报告的发布,正值国务院推出《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新国九条”)之际。“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将“拓展期货市场”作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重要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此同时,期货行业的首次创新大会——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研讨会——也即将拉开帷幕。《中国期货业发展报告(2013年度)》值此发布,将为中国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期货行业的历史留下踏踏实实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