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总第40期

【创新•探索】期货公司全面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时间:2014-09-02 作者:兴证期货课题组 来源:《中国期货》

  针对国内日益增多的创新业务,研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所需具有的特性,并就该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为在现有风控环境下构建有效的风控制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将创新业务纳入全面风险控制体系,有助于期货公司完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更好地对创新业务进行风险管理,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做好风险控制体系建设。

  一、期货公司主要业务风险和风控现状

  构建适应期货公司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前提是明悉期货公司的各项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期货公司的传统业务是经纪业务,涉及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操作风险最为多发。创新业务既包括近年来纳入期货公司业务范围的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基金代销等业务,和已在试点中的境外期货经纪业务,也包括未来可能开展的自营等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其模式复杂,涉及风险类型也更多样。

  我们梳理出不同业务涉及的风险种类如图1。

 

 

  从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出发,建议依据创新方式的不同对创新业务进行如下分类:在传统业务上的创新,如境外代理业务、高频交易的直连服务;对其他金融行业业务的复制和改进,如资管和自营业务、基金代销业务;纯粹的创新业务,此类业务是对期货公司服务客户前所未有的探索,如“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试点业务。

  创新业务种类不同,风险也多种多样,这对于期货公司的风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期货公司的风控体系比较初级,亟待改进,表现为:风险管理以合规管理为主,仍处于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风险管理自主性不足,以监管机构推动为主;风险管理平台未健全,以净资本风控系统为主;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以定性分析判断为主,定量分析甚至通过建立模型进行量化分析较少,风险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二、经验借鉴:银行业成熟的风控模式最具有借鉴意义

  国内外金融机构成熟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期货公司构建风控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中,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成熟、先进和规范,而国外证券机构的风控模式最易被期货公司“西学为用”。

  从历史上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大体经历了如图2所示的5个阶段。

 

 

  其中,风险确认即对业务中面临风险的分类和识别,是最初级阶段;风险计量阶段开始对风险进行量化;风险管理阶段则构建了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将各种风险统一管理。优化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性,将风险管理与公司战略发展紧密联系,则是更高阶段的内容。

  目前国内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从围绕净资本设置监管指标逐渐向风险资本准备过渡。风险资本在计算时考虑了金融机构的总体风险和概率分布,在风险管理中应用广泛。相较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对于风险资本的计算方法最为成熟和全面,其内控流程和组织架构设计也最为完善,值得期货公司学习借鉴。

  商业银行风控经验值得借鉴源于以下两点:其一,风控体系最为完善和成熟。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Basel Ⅲ构建了银行业通用的风险管理标准,囊括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三大支柱;其二,风险管理技术最为先进。违约损失率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VaR方法、压力测试等均有采用。

  国外证券公司采用一系列量化的方法来计量风险、转移风险,从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来看,建立类似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国内期货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由简单到复杂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际过程中,若期货公司对于完全仿制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力有未逮,则可以按照他们的风险管理思路建立一个初级版,待日后有余力时再逐步向高级过度。但风险管理体系的初级与高级之分,不是国内证券公司与国外金融机构那样的在风控思路上的区别,而是运用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时采用的具体技术的实现难易程度的不同。

  三、关于期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期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思路

  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经验值得国内期货公司借鉴,但国内外不同行业的风控环境有别,生搬硬套不可取。当前期货公司面临的风控环境要求期货公司建立与之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即在金融创新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期货公司所需建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具备以下5个特征:全面性、数量化、系统性、前瞻性与开放性、针对性与实用性。

  这一风险管理体系不应只是静态制度,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是一个微观动态的过程。随着业务的开展和环境的变化,将会不断有各种新的风险与风险点产生。在一个微观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下,任何产品和业务风险产生,体系能立刻将其识别,并将其分解至对应的风险度量模块,用相应技术进行风险测度,从而立刻判断对这一风险暴露的合理操作,并进行相应的监控和效果评价。

  其次,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宏观动态的周期过程。风险管理的流程是互相交互,反复循环的。

  (二)期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流程设计及相应技术

  根据构建开放性前瞻性的风控体系思路,其重点和难点在于业务风险的识别和分类。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如下环节。

  1.风控战略和目标的制定。风控战略和风控目标制定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设定战略目标;其次,立足公司经营和财务现状确定公司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最后,确定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期货公司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行业现状、经济环境、法规制度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风控战略和目标。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期货公司运用各种方法认识风险、了解风险并最终对风险归类的过程。风险识别的技术包括:生产流程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鱼骨图)、专家调查列举法等等。在不同的情形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业务),可以侧重选用某类分析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

  3.风险的评估与计量。风险评估与计量是指期货公司在风险识别将风险归类后,评价风险,将风险数量化的过程,从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数量化”的构建目标。

  4.风险管理对策的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包括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补偿与准备等手段。期货公司宜根据风控的战略和目标以及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对策组合。

  5.风控效果评价。风控效果评价则是指对于过去一段时间的风险控制结果的评价。期货公司根据风险监控获得的情况以及风控效果的评价对风险控制的前几个流程进行调整。常用的量化风控效果评价技术主要是回溯测试技术,如对于以VAR作为风险评估和额度控制手段的公司,可以使用Kupiec失败率检验法,动态分位数测试法等来回溯测试,进行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三)期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建议

  公司的风险组织架构是与其业务组合架构紧密相连的。因此,常见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往往是业务组织架构的影子,具体包括: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事业部模式、矩阵模式、网络型模式。

  目前,受制于业务的单一,期货公司的风控组织架构表现出风险管理部门集权+各营业机构设置风控岗的矩阵组织模式的雏形。但期货公司的业务发展趋势决定了其所需要的风控组织架构必须能够在各营业部、各业务间有效的联络。因此,旧有的适合于多营业部、单一业务的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将无法适用于未来多营业部、多业务的风险管理需求。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将慢慢过渡到以矩阵模式为主。

  四、关于期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

  在功能上,该系统力图实现业务/流程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关键风险指标监测、相应数据库构建和分析、资本计量、监控报告等功能。

  在结构上,将期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分为四个层级和五个模块。

  四个层级为管理应用层、数据层、分析层、报告层。

  管理应用层包括风险识别、评估、风险控制、关键风险指标管理、损失数据报告、风险决策与处理,目标是为用户提供风险的管理平台。

  数据层为风险管理软件建设底层数据库,包括:风险水平分析数据库、风险指标检测数据库和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

  分析层为用户提供风险分析模型,包括:风险评估模型、风险指标检测模型、风险损失分析模型、风险资本计量模型。

  报告层为用户提供多种报告分析功能,包括:风险评估报告、改进措施报告、风险检查报告、关键风险指标检测报告、风险损失事件报告、风险资本计量报告。

  五个系统模块包括监管资本计量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监管资本计量系统。通过系统自动化平台,采集各风险系统的统计数据,清晰合理地实现计量各类风险的资本准备和总的风险资本准备,测算各类风险监管指标,满足监管报送要求。

  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此系统主要针对期货公司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业务开发,系统设计具有可拓展性,需要时可应用于其他新业务。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结合上文对期货公司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期货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应以违约率度量为基础,内置模型(包括判别分析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可区分不同的业务模块,方便用户的选择。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存在于期货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因此,我们建议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应对、报告输出等功能,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和优化也将嵌入在此系统。

  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期货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组合市场流动性风险、保证金资金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有密切的联系。在实际操作中,可考虑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与以上两种风险系统融合,实时监控、输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

  五、将创新业务纳入原有风控体系

  使风控体系具有开放性的核心要点是:将创新业务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再将这些分解而得的风险按模块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中。这样,虽然创新业务“新”,但其内含风险却不新,完全可以纳入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内。

  创新业务所属种类不同,在风控各流程中所侧重运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对于在传统经纪业务上衍生的创新业务,由于其植根于传统经纪业务,因此,该类创新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往往跟传统业务风险比较一致。其不同之处往往是由创新之处引起的。此类创新业务的风险表现为传统业务风险+创新点风险;同时,业务上的不少创新点在国外或者国内其他金融机构亦有范例。在风控上,实际上已经做到了本土化及本行业化,只是需要对创新点带来的新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

  原先禁止的业务现在准许从事的一类创新业务,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可能是创新业务,但对于国外的期货公司或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则可能并不是创新业务。将此类创新业务的风险控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在借鉴国外同业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本土化,或者在借鉴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经验的基础上本行业化。

  对于纯粹的创新业务,没有经验加以借鉴,将此类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依靠“摸着石头过河”,即对此类业务的风险管理,更多的是强调风险管理中各组织、各流程的互动及时性,通过动态实现各个风控流程的交互,达到不断完善风控体系的目的。

  (本文摘自“第八期中期协联合研究计划”课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包括陈蓉、郑智伟、杨璇、苏闽兴、何边)

附件下载: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