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总第5期

【综合篇】风雨送春归——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纪实(1988-2008)
时间:2009-02-03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证券期货研究室主任 廖英敏 来源:

    中国期货市场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需要而诞生的,在理论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试点。从1988年开始研究期货理论,二十年中中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风雨,逐步规范,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而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诞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实践中渐进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背景和环境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序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目标不断深化,开始了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市场化的全面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建立。但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范围的扩大,部分商品如粮食、钢材、煤炭等的供求时紧时松,价格忽高忽低,给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尤其是农副产品,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农民根据现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安排下个年度的生产引起供求剧烈变动,导致价格的暴涨暴跌,农民为此遭受了很大损失。

    外国专家建议,总理亲笔批示

    现货价格引导生产与消费,难以解决农产品蛛网效应的难题。基于现货市场的缺陷,国外专家向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发展期货市场的建议,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提供未来价格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以达到减少价格波动的目的。

    这一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先后做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李鹏总理于1988年2月10日亲笔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同志写信:“请考虑是否能组织几位同志研究下国外的期货制度,运用给城市的副食品购销,特别是大路蔬菜和猪肉,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保持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1988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市场,探索期货交易。”从而促使我国期货理论研究的开展。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1990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第一家期货市场的改革试点正式开业,我国期货市场进入实际实施阶段。随后,深圳、上海等地期货交易所相继建立,期货市场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诞生。

    市场初建,发展迅猛

    改革初期,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到1993年底,全国经批准设立的期货市场(含各种交易所和批发市场)达5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300多家,期货兼营机构近2000家,进行国际国内期货交易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高达27000家,交易品种100多个。期货从业人员从1992年不足万人剧增至1993年底的13.5万人。期货市场成交金额从1992年不足500亿元到1993年底超过5000多亿元,一年时间翻了10倍。

    制度不健全,问题凸现

    由于缺乏经验,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建立与完善需要时间,制度约束和监管难以及时到位,超常规的发展给我国期货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风险,例如交易所数量过多,交易品种严重重复,管理制度不健全;期货机构运作不规范;地下期货交易泛滥;期货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等。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粳米事件”、“327国债期货风波”等一些较大的市场风险。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及时做出了“严格规范少数商品期货市场试点”的决定,通过治理整顿将期货市场引入规范发展的轨道。

    清理市场,整顿秩序

    1993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治理整顿逐步深入,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出台:

    —明确监管机构、清理参与主体。1993年11月,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提出发展期货市场必须“规范起步,加强立法,一切经过试验和严格控制”的原则,明确期货市场试点工作由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由中国证监会执行。由此开始了期货市场第一次治理整顿:先后审批15家交易所为试点市场,关停10多个交易品种,重新审批注册期货经纪公司,1994年初暂停了期货外盘交易。

    —整合期货市场,清理期货品种。1998年8月1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15家期货交易所被压缩合并为3家,交易品种由35个削减为12个,并提高部分品种的交易保证金。

    —制定法律法规,健全相关制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从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投资主体和执法监管等不同角度对不同行为主体的职责、权限及具体运作做了明确规定;中国证监会也相应地发布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等四个具体管理规定等配套法规文件。

    成效显著,夯实基础

    至1999年年底,期货市场经过七年的清理整顿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今后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期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明确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期货业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了垂直统一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法律法规框架初步形成。《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配套的四个《办法》出台并实施,确立了我国期货市场法律规范的总体框架,使中国期货业开始进入了依法运行的轨道。

    第三,市场布局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压缩、整顿期货交易所和交易品种,制止了盲目竞争,提高了期货市场的集约化程度,结束了一个交易品种在多家交易所重复上市竞争的历史,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上海、大连、郑州三家期货交易所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水平逐步提高。

    第四,规范期货代理业。对期货经纪业进行重新登记和整顿,停止外盘交易,禁止非经纪公司会员代理,提高了期货经纪公司的注册资本,16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实力增强,经营行为逐步规范,增强了期货经纪业的抗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五,市场秩序趋于正常。中国证监会依法出台了一系列打击操纵市场等过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加强交易所制度建设,鼓励期货业自律管理,规范了期货市场的运行秩序。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形势为期货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整顿,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意见》统一了多年来对期货市场的许多争论,澄清和纠正了过去针对期货市场的许多理论误区,对“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做出进一步阐述和部署,成为指导期货市场发展的纲领。

    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发展期货市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06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期货市场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趋于有利。

    2007年4月,在总结多年期货市场实践的基础上,对1999年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行全面修订,正式施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与治理整顿时期制定的《暂行条例》相比,新《条例》对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更加完善,在新品种上市、市场服务范围、期货公司定位上,给予期货市场与期货业务许多新的突破,并留有更多的拓展空间,解除期货市场许多束缚,为期货市场进一步规范与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以来的短短几年中,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品种陆续上市。2004年6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棉花期货品种,这是自1993年期货市场治理整顿10年后首个上市新品种,表明新品种上市机制对期货市场发展的约束被突破。随后,各期货交易所陆续推出燃料油、玉米、白糖、黄金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并成功运行。

    ——金融期货即将推出。2006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并正在积极进行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交易的筹备工作。由此,中国期货市场由商品期货扩展到金融期货,期货市场将顺应世界期货发展潮流,引领我国期货市场进入金融期货时代。

    ——交易规模不断创造新纪录。逐渐成熟的中国期货市场蓄势待发,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各品种全面启动、竞相活跃,期货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连年创出历史新纪录。2004年成交额146935.31亿元,首次超过同年GDP规模;2006年成交额210046.32亿元,跃上20万亿的规模,比2005年成交额增长56.3%;2007年成交额达到409722.43亿元、成交量72842.68万手,比2006年分别增长95.1%和62.1%。

    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中国期货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经过近20年的实践,逐渐发展与壮大,成为中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交易规模初具

    国际经验表明,成熟的期货市场必须具备一定规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美国期货期权交易量一般是其GDP总量的十余倍以上。我国期货市场自2001年开始恢复性增长以来,期货市场交易额与GDP基本保持同步上升态势,2004年首次略超过GDP总量,2007年为当年GDP的1.64倍。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张为我国期货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和企业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

    品种日益丰富

    自2004年以来,中国期货市场期货新品种上市步伐加快。目前期货市场品种已经涵盖了农产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纺织以及贵金属等领域,基本覆盖了国际上主要的大宗商品的类别。

    我国主要商品期货品种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在全球农产品期货合约中,我国的豆粕、玉米、黄大豆1号、白糖、天然橡胶、强筋小麦、豆油期货品种交易量分别居全球农产品交易量的第1名、2名、4名、5名、6名、7名和12名,前十名中有6个为我国的期货品种。豆粕、玉米、大豆、小麦等期货品种的交易量均已超过全球知名的老牌农产品期货交易所——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在金属品种上,我国的铜、锌和铝期货均榜上有名,分别居全球金属期货交易量排名的第5名、8名和15名。我国燃料油期货在能源类期货排名中位列第12名。更为可喜的是,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并正在筹备推出股票指数期货。

    主体逐步规范

    目前,我国已有上海、郑州和大连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165家期货公司,上万名从业人员,近50万个期货参与者,期货市场的主体不断丰富和壮大。

    第一,期货交易所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几年来,国内三家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不断探索与创新。一是修订完善了交易规则,各个交易所交易制度基本统一,避免了因交易制度较大差异而带来的交易不便;二是期货交易所市场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加强服务、提高市场功能。

    第二,期货公司经营行为更加规范。首先,期货公司通过增资与重组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我国期货公司平均资产总额增长到3.37亿,平均净资产增长到6869万元,注册资本1亿以上的期货公司增加到39家,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其次,期货公司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经营行为逐渐规范,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改善:客户开户基本实现实名制,代理实现一户一码制,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制度初步建立,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第三,注重期货从业队伍的培养,人员素质有所提高。

    结构有所改善

    国际经验表明,成熟的期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居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在信息收集、研究、投资等方面具有优势,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参与可以切实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

    我国期货市场建立初期,由于制度的限制,基本以个人投资者参与为主,投资者结构不太合理。近年来,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逐渐为企业和机构所认识,其吸引力不断增强,法人的开户数逐年增加,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见图1),形成了套期保值、套利交易等多种交易形式并存的交易格局。投资者自身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树立理性投资的理念,不再盲从于大户操纵和过度投机,投资行为日益成熟。

    法规逐渐完善

    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期货市场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2003年6月,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公布实施,为统一司法制裁尺度,确保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地审理期货纠纷案件明确了法律依据。2006年6月刑法修正案(六)对操纵期货价格和期货机构挪用客户资金等行为进一步明确为犯罪行为。

    两部法律法规从民事、刑事、经济等领域对期货行为及利益进行了法律界定,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给期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法治环境。

    2007年4月《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全国统一的期货监管框架正式形成,中国期货市场由中国证监会、证监会各地派出机构、保证金监控中心、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交易所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新《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颁布后,中国证监会重新修订了《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根据期货市场的管理需要,制定了《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试行办法》、《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期货公司首席风险官管理规定(试行)》等等。

    技术不断提高

    中国期货市场技术上拥有后发优势,建立时直接使用了电子网络交易技术,经过不断开发与提高,短短几年中不仅走完了从手工作业到自动交易的无形化历程,还在很多方面拥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以“无纸化、席位制、实名制、集中交易和中央交收”为基本要素的技术支持体系。与交易所交易系统对接,我国绝大多数期货公司都建立了网上交易系统,使得客户能够便利地实现网上交易并能享受到期货公司的及时便捷的投资信息服务。

    结束语:

    回首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初期,期货市场就能冲破层层阻力破茧而出;7年的治理整顿,交易量萎缩,期货业几年全行业亏损,在生死线边缘挣扎,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当政策与市场环境稍有好转,期货市场能立即启动、很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期货市场缘何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认真分析其动力和原因,将有利于支持期货市场更快地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可归于以下几点:一是市场化改革是期货市场生存的基础;二是深化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对期货市场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条件;三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突破和各种创新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动力;四是规范是期货市场发展的保障。

附件下载: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