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要闻

从“点”到“面” 喜看苹果“保险+期货”变迁
时间:2023-03-31 作者:乔林生 来源:期货日报

  多年来,期货日报记者在河南三门峡、陕西延安、甘肃武威、山东烟台、山西运城、新疆阿克苏等地接触到了大量的果农、小果贩、果品批发与零售商们,见证了苹果这个国内最大的鲜果产业发展逐步科学、质量标准逐步统一、定价方法从“跟人走”到“看期货”等诸多的从“点”到“面”的过程,而印象最深的还是苹果“保险+期货”的变迁。

  据了解,我国苹果市场化程度较高,政策性支持补贴相对较弱,随着产量提升及相关水果的替代不断增加,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越来越明显,苹果产业出现了“因灾减产、同果不同价、丰年难丰收”等系列难题。在这种情况下,郑商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苹果产业的指导精神,不断协助破解苹果产业发展瓶颈,其中连续在国内苹果主产区开展的“保险+期货”创新项目就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果。

  “昔日一年到头干燥燥的黄土地,风一吹一脸沙尘,总是让人不愿长久地待下来,如今座座塬上的景色让人看不够,单是从塬底生长到塬顶的整齐的苹果树,就令我们目不暇接。”陕西省白水县“老苹果”韩继龙告诉记者,在苹果期货的引领和“帮扶”下,陕西乃至整个西部优质苹果产区都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区域经济突破性发展,“中国苹果之乡”古老的沟壑梁峁之间到处生机勃勃。

  “目前,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仍在不断拓区扩面、提质增效,探索建立果农稳收增收的长效机制。除了持续为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苹果产业发展防风排险、保‘价’护航以外,苹果‘保险+期货’逐步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向‘县域覆盖’升级转型,未来将持续努力形成以政府支持为主导、期货市场为支撑、多方协作市场化运行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5年以来,郑商所共投入1.67亿元,在苹果品种上开展了43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服务果农6.45万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4家,为51.9万亩果园、79.5万吨苹果提供了“保护盾”。

  银河期货总经理杨青告诉记者,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80%以上农民以种植苹果为生。近年来,面对苹果产业种植成本上升、霜冻雹灾频发等不利情况,在郑商所支持下,公司联合静宁县政府连续4年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如今已形成了全面服务好果农与苹果产业的“静宁四单模式”,即通过订单、保单、农担、仓单的综合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其中,通过订单农业,推动中小农户依托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向职业农民转化;通过保险保单,为规模化经营主体提供价格风险管理,锁定种植利润;通过仓单服务,深入探索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举措;通过农担融资,为龙头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保障。目前,在甘肃省内率先探索出了一条“精准帮扶+金融创新+产业发展”之路。

  据记者了解,面对苹果“保险+期货”这个新生事物,广大果农正在从“一咬牙”到“第一个”、从“不愿保”到“主动保”转变。近年来,随着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推广,陕西延安的果农参保积极性逐年提高。如今,苹果期货已成为当地果农避险利器。例如:延安市延长县雷赤镇大雅村地处冰雹带,为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2019年,大雅村果农张志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缴纳了960元保费,结果当年就收到了赔付。尝到甜头的张志学对“保险+期货”有了新的认识,信任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得知开始投保的他,第一个报名缴费。2021年老张更是积极,一大早就召集同村的乡亲赶去投保。

  提起“保险+期货”项目的保“价”效果,张志学有话说。“2020年苹果行情不咋好,临近春节价格都还没涨上去。”正当张志学发愁时,他接到了理赔的通知,“因为价格下跌,参保的10亩地最终得到了8700多元的理赔,一筐苹果的钱就能保一亩地的收成,太值了!”

  体会到“保险+期货”项目好处的还有延安市黄陵县的果农。2021年是黄陵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试点项目开展的第一年,项目共覆盖苹果种植面积7048.8亩,为果农承保苹果10573.2吨,保障苹果种植户607户。最终,参保果农在自缴保费70余万元的情况下,获得了近250万元赔付。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在各个产区的持续落地,实现了苹果价格保障、收入保证等与激活果农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等诸多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模式,有效地助力我国苹果产业稳健发展、引导果农提质增效。未来郑商所将依托“保险+期货”项目建设,持续探索以金融工具服务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切实保障更多农户有效规避市场价格风险,助力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