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期市

[中国气象报]大商所温度指数助实体产业破译“气象密码”
时间:2025-03-24 作者:赵丽 贺冰蕊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日前,《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公报》中,关于温度的年度数据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10.9℃,继2023年(10.71℃)后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6.6天,为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第二多,极端高温事件为历史第二多。

  笔者注意到,“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以下简称“大商所温度指数”)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气象金融指数,对过去一年我国相关地区天气波动情况进行了较好刻画。 

  大商所温度指数分为三类,日平均温度(DAT)指数、月度累计平均温度(CAT)指数和月度制冷(CDD)/制热(HDD)指数。其中,2024年22个基准城市的年均 DAT指数和 CAT指数均创十年来最高纪录,准确表征了2024年全国主要城市气温整体偏高的情况。 

  分区域来看,大商所温度指数较好地反映出年内多次极端天气。以DAT和 CDD指数为例,2月,我国遭遇多次寒潮,DAT指数的月度均值明显低于历史平均值,湖北等地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受灾。5月,我国华北和西北等地出现干热风天气,济南、西安和郑州的 DAT指数均较常年值偏高,在干热风盛行的7日内,DAT指数均值分别较近十年均值高出3.97、5.79和4.968。7月至8月,杭州、武汉等城市的 CDD指数多次超过历史波动范围,对电力供应和部分农作物生产带来一定压力。根据媒体报道,2024年8月,浙江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近20%,由于空调电费增加,杭州部分家庭的电费较上月翻倍,与 CDD指数反映出的高温天气高度契合。11月,全国普遍出现暖冬,以东北与华北地区最为显著。在此期间,大商所温度指数22个基准城市的 DAT指数月均值较近十年历史均值平均高出1.62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天气敏感型行业不断增加,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典型的非传统风险来源,正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不确定因素,实体产业对天气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温度指数为相关产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思路与选择,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温度指数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为实体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据悉,大商所温度指数推出后,在帮助相关领域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天气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影响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国内市场落地了9个与大商所温度指数相关的应用项目,在大宗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电力销售和居民生活等方面拓展多个应用场景,落地区域覆盖黑龙江、辽宁、广东、河南、湖北、上海等多个省(直辖市)。其中,种植相关项目为6800余亩农作物提供风险保障410余万元,水产养殖相关项目为330亩水产品提供风险保障70万元。以2024年湖北“茶叶寒潮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试点项目为例,该项目覆盖雾云山茶园的300亩茶叶,受保茶园当年共经历了两轮低温寒潮冻雨天气,春茶产量受到损害,茶农通过参加项目最终获赔87924元,赔付率达264%。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金融气象协同联动发展,在多项政策文件中均提到支持发展天气金融产品。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期货气象服务;同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也提到,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逐步推广天气指数保险;2024年底,中国气象局联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气象协同联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包括“推进气象相关金融工具体系建设与应用”在内的五项重点任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强化气象为农服务”,为国内推出更多天气衍生品创造政策条件。 

  以大商所为代表的国内期货交易所以温度指数为先导,在天气衍生品领域逐步开展探索实践,对深化气象与金融合作、推动天气风险管理市场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大商所将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携手各方继续拓展温度指数应用场景,助力农业等相关产业构建天气风险管理体系,为推动金融气象高质量发展、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期货之策。 

附件下载: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