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波动始终是企业稳健经营面临的巨大挑战。”在9月8日举行的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市公司分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正强说,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及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
李正强认为,期货和衍生工具可以为实体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期货是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最重要、最基础的工具,期权是最灵活便利的工具。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是可以管理、转移的,利用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工具管理风险、提升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
“从境外情况看,参与衍生品市场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价值。”李正强说,使用期货和衍生工具进行套保一是使企业现金流表现更加稳定,有助于企业实现稳定经营,且危机时期同样适用。二是使企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更低,且危机时期表现得更加突出。三是使用衍生品进行套保的企业有时比未使用企业托宾Q值更高,尤其在经济下行期内衍生品使用有助于增加企业价值。四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尤其在经济下行期内。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2015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中,有2/3的企业使用衍生品对冲风险。销售额在5亿—2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活跃”于衍生品市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71家使用衍生工具对冲风险。
“我们对上期所上市品种期货价格贡献度及有关上市公司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国内情况看,一是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 ,尤其是主要的5类大宗商品(铜、铝、螺纹钢、橡胶、原油)。二是上市公司使用商品期货将ROA波动率降低21%,期货市场发挥了稳定企业业绩的作用。三是使用商品期货的上市企业的Beta系数和股票收益率波动率显著低于未使用商品期货的上市企业(其中Beta降低0.58),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和股价波动性。”李正强说。
记者注意到,当前现货贸易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基差贸易大量出现,国内贸易形式日益与国际贸易融合,已上市期货品种的期货价格已经成为现货贸易的定价依据。
据悉,基差贸易已成为多个品种贸易的主流模式,买卖双方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并根据现货市场运费、品质差异等确定升贴水,达成现货买卖,既实现了购销目的,又提高了交易效率。
据了解,我国PTA市场95%,铜、铝 、豆粕、棉花等80%以上的现货通过基差贸易实现购销。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糖业公司,基差点价业务已达到其白糖贸易量的70%左右。目前,华东甲醇贸易商和消费企业已建立较为活跃的现货和远期贸易方式,报价以“期货价格+基差”为主流。
据李正强介绍,国内棉花行业的龙头企业新疆利华棉业,借助棉花期货探索出“期货+订单+土地流转”的创新经营模式,锁定棉花采购货源,并通过棉花期货套保提前锁定利润,形成了良性发展格局。
对于期货和衍生品服务实体的成效,李正强认为,期货市场功能将会得到更好发挥,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品种将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领域也将不断拓宽。国内期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影响力将大幅提升,重要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价格形成机制将体现更多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会日益普及,“保险+期货”、合作套保等会大量出现,实体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管理风险,实现稳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