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产业协会]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我国主要的作物之一,产业链和价值链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大豆产业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十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促进了国内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第一,得益于政府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由2013年约700万公顷增加到2022年约1024万公顷,增长幅度为46.3%。
第二,随着大豆产业技术改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大豆产量逐年增加,从2013年约1240万吨增加到2022年约2028万吨,增长幅度为63.5%,国产大豆产量增长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食用需求。
第三,大豆进口呈现多元化,中国大豆进口量从2013年约6300万吨增加到2022年约9100万吨,进口渠道持续扩增,以满足我国人民对大豆及其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
第四,近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开始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从品种选育、种植、加工到销售等全环节加强协同,推进产业升级与品质提升,大豆深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中国大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高,需要国际化思维以及相应的风险对冲工具来共同推动大豆产业发展。大商所大豆相关的期货期权工具为大豆生产者、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的工具。通过期货衍生品的运用,可以对大豆价格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并帮助企业更好地规划和控制自身生产经营,同时“保险+期货”模式可以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增强产业发展信心。大商所通过创新大豆产业系列品种的场内外期货期权产品和工具,不断满足大豆产业日益增长的风险管理需求,持续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中国大豆产业而言,期货衍生品的发展为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放眼未来,大商所大豆产业链系列品种可以继续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使期货衍生品的创新和完善转化为助推大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提升我国大豆产业价格影响力和国际贸易影响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
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3731亿斤;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国家积极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质优价的市场化收购,认真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
十年来,粮食行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必越走越宽广。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保持总体平稳,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载风雨同舟路,今朝再谱新篇章。
多年来,大商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在中国证监会的坚强领导下,奋力开启建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的新征程。在广大产业企业、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大商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国家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开展工作,在促发展、保稳定、防风险、强监管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作为服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力载体之一,十年来,大商所全面贯彻落实“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通过规范玉米、大豆、粳米等主粮品种的期货交易,以及采用期权、“保险+期货”等创新交易方式,为粮食相关企业提供了避险工具,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将与大商所携手共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为粮食相关产业构建全面的价格风险防控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金融服务实体产业中取得更大的辉煌!
[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植物油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22年,我国油料作物的总产量为3653万吨,比2013年提升9%左右,其中大豆年产量首次迈上2000万吨的台阶;食用油总消费量为3758万吨,比2013年提升24%左右;食用油人均消费达到26.6公斤,比2013年提升18%左右。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充分证明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抵御各类风险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过去十年,大商所在市场运行、品种创新、功能发挥、对外开放等方面实现了深刻变革,先后推出多个期货产品,实现豆粕期权、棕榈油期权、黄大豆1号期权、黄大豆2号期权、豆油期权上市,使得我国植物油行业在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以及油脂市场跌宕起伏的走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能够保证整体稳定性,并与市场产生有效联动,提升了油脂企业认识和利用期货市场的水平,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手段,为油脂业整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希望大商所坚持服务面向实体经济,创新紧跟市场需求,继续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不断创新品种工具,提高价格影响力。未来,协会将继续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携手大商所进一步完善我国油脂油料市场体系、巩固我国植物油行业的发展成果,为国家粮油安全贡献力量,为服务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过去十年,我国石化产业抓住全球经济和石化产业迎来新景气周期的新机遇,产业总体规模、产业集中度、整体技术水平和布局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得到持续提升优化,石化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
2022年虽然受到复杂国际环境和疫情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石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进出口总额1.0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利润总额1.13万亿元的佳绩。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多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下,资源约束的瓶颈逐渐趋紧、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等问题始终存在。
在此期间,大商所始终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同向而行,在支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商所深耕石化产业链,上市了聚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化工期货及期权,满足企业套保需求,为石化产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同时,积极响应产业诉求,持续深化期货现货结合、场内场外协同。通过“一品一策”不断探索完善产品及规则制度,便利产业企业参与,促进期货现货结合和功能有效发挥,通过基差交易、标准仓单交易等场外产品,多维度服务企业个性化需求,为服务实体经济拓展了新空间。经过不懈努力,大商所实现了产品工具逐步完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市场运行安全平稳、市场功能有效发挥,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期货市场成功之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对期货市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也将与大商所进一步加强合作,建立健全与各方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助力产业企业风险管理、降本提效的务实举措,共同助力传统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石化强国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过去十年,我国钢铁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着应对风险挑战和百年变局,奋力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推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迎来了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这十年,钢铁行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加速布局,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绿色低碳深入推进,智能化水平不断升级,国际竞争力得到全方位提升,为铸就“制造强国”挺起了钢铁脊梁。
过去十年,我国钢铁产业链相关期货及衍生品加速发展壮大,目前已上市的9个期货品种基本覆盖全产业链。自大商所2013年上市全球首个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以来,加之之前已上市的焦炭和焦煤期货,大商所秉承为实体经济服务宗旨,不断聆听产业诉求、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锐意进取,为钢铁原料价格发现作出了贡献,助力相关企业进行定价决策和风险管理。
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与钢铁现货和期货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力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钢铁企业诉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衷心希望大商所牢记嘱托、不忘初心,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相关机制,共同推进期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钢铁及相关期货市场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能源革命为主题主线,以煤炭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推进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开创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十年来,我国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煤炭市场体系作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煤炭期货市场不断培育发展,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由政府和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共同推动形成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成为共识,发挥了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场交易行为得到规范,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信用数据采集全面开展。
自2011年、2013年焦炭期货、焦煤期货先后挂牌上市以来,大商所探索创新产融结合思路,持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健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积极发挥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功能,以期现结合的新经营模式助力煤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在服务保供稳价、提升价格影响力、稳定企业生产经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焦炭、焦煤期货企业参与不断深入,逐步摸索出基差交易、期现套利、含权贸易、虚拟库存等多种期现结合模式,已经成为行业运行监测、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为健全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大商所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期盼双方通过深化产融协同共同推动煤炭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深挖行业痛点,持续完善煤焦品种合约规则,做强产品交易规模,不断提升合约连续活跃性。二是深化产业服务模式,搭建数字化期现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构建标准化场内市场与个性化场外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市场格局,激励引导煤焦企业综合利用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衍生工具管理风险,推动风险管理工具、资金融通产品更加安全、高效、快速地服务煤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三是继续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煤焦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助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便捷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建设,为煤炭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畜牧业协会]
近十年来,我国畜牧业呈现出发展势头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畜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规模化发展提速的格局。牧业产值由2012年2.6万亿元增长到当前4.0万亿元,增长了50.6%;肉类产量由2012年8471万吨增长至2022年的9227万吨,增长了8.9%;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由2012年的49.5%增长至2021年的69%,提升近20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羊规模化率分别达到62%、81.9%、85.7%、70.8%、32.9%、44.7%。规模化比重大幅提升,为相关畜产品在期货市场上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鸡蛋和生猪期货分别于2013年和2021年在大商所上市,在服务畜牧业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行业企业风险管理的有力工具。相关产品的期货市场价格已经成为养殖企业经营的主要参考之一,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养殖主体参与套期保值或通过“保险+期货”,规避了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调研中发现,部分没有交割库的中小型养殖企业更喜欢参与“保险+期货”模式,通过价格保险方式降低了价格下行期间的亏损幅度。
希望大商所未来能够继续推出畜牧产业相关品种工具、完善相关畜产品期货市场规则,加大在产业层面宣贯相关法规的力度,将期货服务产业的目标坚定不移贯彻下去,为畜产品保供稳价护航。(按品种板块上市时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