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11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衍生品青年论坛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衍生品青年论坛暨第六届中国金融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线举行。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监管部门人士围绕中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与衍生品服务实体经济、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产学研发展推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桂富强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经济金融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基于规范的学术研究讲述中国金融的现实故事,从而推进金融理论发展,展望科技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构建数字中国、绿色中国的精彩前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等重要论述,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明确了定位和发展方向,成为指导期货和衍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纲领。
大商所原理事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研究员李正强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衍生品市场有效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功能,首先要实现衍生品市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与国家经济地位相匹配、国际一流的衍生品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需要、服务国家战略是国内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两个目标。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衍生品市场取得巨大进步,进入多元开放的新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仍需要通过继续增加期货和期权品种、加快场外市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等量的积累,巩固充实多元开放内涵,大幅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发挥市场功能。
在李正强看来,未来需要扎实推进国内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加快产品上市步伐,拓展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工具决定服务手段,品种决定服务范围,早上市、早培育、早日发挥市场功能”。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利用期货市场,加之期货市场自身的发展和创新,对衍生品专业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生导师李强表示,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人才。期货是小行业、大市场,未来对期货和衍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不是期货行业,而是期货市场,是现货企业与金融机构。
“无论期货行业还是期货市场,今后急需的是期货和衍生品高端人才。”李强表示,高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在研究生阶段应突出专业性,培养能够系统掌握期货和衍生品理论,了解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运行及交易规则,熟悉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衍生工具的应用及交易策略,具有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端人才。
在他看来,期货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期货和衍生品分析师。期货和衍生品高端专业人才学历要求的起点是硕士,分析师是期货和衍生品高端人才的源头,也是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国高校需要准确把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和特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桂富强认为,金融学科的创新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联动,需要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和科技前沿紧密衔接,需要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人才是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是整体效能提升的决定性力量。以“人才强市”为方向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成为推动期货和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是人才。作为行业内专业媒体,《期货日报》一直秉承‘人才强市’和‘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做好产学研的建设。”《期货日报》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笠表示,《期货日报》倾力打造的“最佳期货分析师评选”为行业挖掘了大量优秀人才,对促进行业研究力量的提升作出了有益探索。同时,为充分“挖掘研究价值”、提升现货企业参与期市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今年以来,《期货日报》与市场各方共同启动了期货和衍生品行业高端专家智库建设,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工具,创建现货企业运用期货和衍生工具知识平台,加大对企业运用期货和衍生工具能力的培养。
丁笠表示,下一步,《期货日报》将继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力争建设好三个高端整合平台,积极布局产学研一体化矩阵,进一步促进期货业产学研一体化与行业创新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