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期市

[期货日报]浩荡春风起 扬帆正当时
时间:2022-05-12 作者: 来源:期货日报

   近年来,中国期货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参与不断深入,但随之而来的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亦逐步凸显。因此,从人才培育源头发力、持续培养期货行业后备人才是有待深入挖掘的“富矿”。

  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大商所始终着眼于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大局,把衍生品人才培养作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期现融合的重要任务。2017年起,大商所率先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让以往高冷的衍生品知识走进大学校园,通过前置衍生品人才教育,不断探索解决行业人才瓶颈,为市场源源不断输送具有专业衍生品教育背景的人才。
  正如树木的茁壮成长需要精心的栽培和呵护,五年来,在大商所、高校、期货公司、行业协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和精耕细作下,大商所高校人才培育项目从“破土而出”到“拔节生长”,再到“开花结果”,为期货市场培养高端人才、将金融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蓝图愈发清晰。
  种子萌发:解决期货市场人才供需矛盾
  “期货行业作为一个蓝海行业,相较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细分行业,社会知晓面有待提高,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从事期货行业的也较少。”信达期货综合管理部副总经理朱鹏说。
  热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劳洪波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对期货的理解往往是“三多三少”——国外理论多,国内理论少;交易理论多,服务理论少;基础理论多,实务实践少。期货知识体系不是很复杂,不需要很强的数理基础也能学懂,所以,学生学习期货的前置专业要求不高,学生的接受完全没问题。重要的是两个“正确”:一是正确地带学生入门,告诉他期货是什么,能掌握比较基础、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按照学生喜欢的方向,给予正确的引导。
  由此可见,在大宗商品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尤其是对于产品种类复杂、专业性较强的期货行业和不断转型升级、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实体企业,培育具有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意识、熟悉期货市场的期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早在2016年,大商所便着手规划在高校开展期货人才培育。2017年,经过多轮的调研走访和需求收集,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应运而生,真正实现将投资者教育前置,使金融知识普及走进校园。
  从想法到实践,一颗种子就此破土而生。
  枝繁叶茂:“沉浸式”“立体化”期货学习体验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五年间,大商所累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5所高校合作开展260余个项目,覆盖北京、上海、山西、新疆等25个省区市,参与人数超1.8万人。2019年起,大商所高校项目课程全部纳入学分制课程管理,成为高校期货衍生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每个高校项目均设立“大连商品交易所奖学金”,累计鼓励了2500余名优秀学生。
  作为项目的有益补充,大商所还组织了四期“大商所全国高校教师衍生品研修班”,切实为行业师资力量聚力续航,并于2019年组织举办了“大商所首届高校衍生品预备人才夏令营”,让高校学生零距离了解期货交易所工作。
  五年来,项目的特点和优势逐渐突出。
  一是项目规模显著增大,项目数量、合作高校数量、参与项目学生人数均稳步增长。
  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天一介绍,学校自2017年开始便参与了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已与四个行业公司开设了不同领域的6门研究生实务学分课程,涵盖商品期货期权、期权做市、金融科技和信用风险评估,选课研究生达到500人。
  二是多元化的师资现身说法,来自高校、证监局、现货企业、期货公司、基金公司、投资机构的业内资深专家们结合多年从业经验分享产融结合的理论、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在课堂上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以及经济“脱虚向实”的意义。
  劳洪波是国内第一代期货人,经历了从期货经纪、期货交易、期现交易到期现服务的全过程,对期货行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实战经验。“我试图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经验。我会把对期货的理解和期货如何为产业服务的实战经验转化为‘思考逻辑’来教给学生,希望与学生达成‘同一个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同一种语言来交流、同一种方法论来处理问题’,实现有价值的教学体验。”劳洪波说。
  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项目也涉及企业调研、模拟交易、夏(冬)令营、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兼备、期货与现货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向前介绍:“项目实现了校企对接、课程链接、学研衔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反哺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累累: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经过五年的用心运营,大商所高校人才培育项目以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不断走深走实,取得累累硕果。
  2021年,大商所面向合作高校及合作单位围绕高校项目学生就业情况和流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近五分之一选择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其他金融机构衍生品相关岗位(含证券、保险、银行、基金及其他投资机构)、现货企业(期货岗位)就业。
  来自市场、高校、学生方面的反馈与案例不断涌现。共有48位参与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项目的学生先后在中粮期货进行实习工作,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系副主任邓弋威也表示,“专业分流中金融工程专业的选择率明显提升,金融学院学生考研选择金融工程方向专业占比持续上升,每年均有毕业生进入期货行业工作。”
  多位参与项目的学生表示已经或者即将选择期货衍生品行业、产业风险管理作为就业方向。暨南大学2018级金融学专业的李玉玲在参与项目后便参加并通过了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并在华泰期货珠海营业部实习,参与了“大商所农保计划”广东省肇庆市生猪价格保险项目计划书填报的相关工作。而还有很多学生走进现货企业从事期货岗位,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带进企业,帮助企业认识期货、参与期货市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21级金融专业硕士毕业生胡雨帆便是通过项目激发了对期货市场的兴趣,在择业时选择了与期货业务密切相关的中储粮集团,目前从事农产品价格走势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国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提出要将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中普及证券期货知识。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的意义,也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投资风险意识及理财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民金融素养,不论是作为行业从业人员还是投资者,他们都可以以更为理性全面的眼光看待、参与期货市场。
  光阴荏苒不停歇,正如奋斗者一往无前的脚步。回望过去的五年,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了高校、行业、社会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
  今年,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已启动满五年。3月,大商所启动了“young帆期海”大连商品交易所首届大学生衍生品实践大赛。“比赛为‘1+1+1’模式,由一家期货公司协调一支高校队伍,对接一家产业企业/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参赛学生将深度参与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经验总结等全流程,并根据大商所品种工具为企业制定个性化风险管理方案,目前已有30支队伍进入初赛,参赛人员不乏参与过高校人才培育项目的学生。这既是高校人才培育项目的深化,也是大商所培育专业人才发展的再出发。”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五年奋进岁月,未来美景可期。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商所也将继续夯实课程内容建设、稳步启动研究项目试点,充分整合市场资源,推动高校项目与投教基地、期货学院、产融培育基地、市场培育活动等品牌活动融合嫁接,打造多层次人才培育和投资者教育体系。

附件下载: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