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见人聊天、制定战略规划、确立创新云图之际,不加上点儿互联网元素,你就会显得“OUT”。当互联网已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行业亦难独善其身。“互联网+”的浪潮中,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客户消费习惯和偏好也在逐渐蜕变,在新的商业逻辑和业态格局催生下,传统金融体系正在锐意改革。如今,我国期货行业已走出单一经纪业务模式困境,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业务相继推出,但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相比其他金融行业还有不小差距。顺应“互联网+”潮流,通过互联网实现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业务的突破发展,已成为我国期货行业的迫切需求。
2015-11-04
作者:
来源: 《中国期货》
2015年8月至9月国际期货市场概览。
2015-11-04
作者:
来源: 《中国期货》
大资管时代下的业务壁垒被打破后,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业务已进入直接竞争阶段。而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更加剧了资产管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如此时代背景下,资产管理行业混业经营和“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促使期货公司探索并构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期货资管”商业模式。
2015-11-04
作者:国泰君安课题组
来源: 《中国期货》
2015年8月至9月国内期货市场概览。
2015-11-04
作者:
来源: 《中国期货》
场外衍生品云平台项目细分为五大云功能:一是场外云信用功能,解决场外信用额度授信问题,构建统一场外市场信用征信共享系统;二是场外云报价功能,构建场外市场机构间价格联盟,抵制个别机构恶意打压市场正常竞争,有利于场外市场可持续发展;三是场外云抛补功能,大型企业的避险需求往往不是某一个公司可以单独服务的,需要多家期货风险管理公司相互合作,通过相互抛补风险的方式共同服务大型避险需求企业;四是场外云报备功能,记录相关场外衍生品交易,通过云报备平台上传服务器,为监管机关与相关协会组织及时了解与监督场外衍生品发展状况提供便利;五是场外云产品功能,借助场外云平台的网络客户资源,把复杂的场外衍生品包装成简单易懂的投资理财产品,或者按实际需求设计出一些市场接受度高的避险产品。
2015-11-04
作者:唐超
来源: 《中国期货》
本方案应用互联网多渠道“转移支付”原理,解决了以前咨询业务难以形成有效需求,而期货公司则因投入成本过大难以形成持续服务能力的问题,使得咨询业务买卖双方在一个平台上达成交易,并借助平台数据价值创收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期货公司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推进跨界融合、解决本身“小众市场”和咨询业务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促进创新业务发展的有益探索,对“互联网+金融”实践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2015-11-04
作者:马根美
来源: 《中国期货》
2015年8月至9月中国期货业协会工作动态。
2015-11-04
作者:
来源: 《中国期货》
为引导期货行业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互联网+”业务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期货业协会近期举办了“期货行业‘互联网+’创新方案和实践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掀起了广大期货同仁对“互联网+”背景下,期货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模式,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内容的深入思考。本期“封面文章”筛选了部分优秀方案,为大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5-11-04
作者:
来源: 《中国期货》
方案通过分析期货经纪业务的发展现状,构建了期货经纪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对改变当下期货经纪业务单一竞争状态、转变经纪业务服务方式、创新期货客户服务产品、建立多层次产品定价机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方案路径的选择会遇到诸多客观情况的制约,如期货公司基础信息设施建设、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以及行业监管等。因此,应结合客观实际,综合考虑公司战略规划、公司规模和运营成本以及法律法规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适合期货公司的发展方案,以实现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2015-11-04
作者:王海力
来源: 《中国期货》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证券期货行业信息技术已完成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转变,随之而来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对于信息系统及资源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专业。传统的软件服务、信息行情服务、托管服务资源的分散,消耗市场直接参与者巨大的时间成本、交易成本,也加大了证券期货经纪公司与交易所和市场投资者的沟通成本,无法快速整合与集成优势信息技术优势资源,并快速反馈给市场。
2015-11-04
作者:石雷
来源: 《中国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