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期市

[期货日报]从风险对冲到产业转型的理性破局
时间:2025-08-01 作者:韩乐 来源:期货日报

  “反内卷”政策为玻璃、纯碱市场注入的并非简单的价格上涨动力,而是倒逼产业升级的转型契机。这轮由政策预期推动的市场行情,既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产能结构僵化等深层问题,也推动企业在波动中探索更理性的生存法则。在政策预期与市场现实的持续博弈中,玻璃、纯碱企业正从短期风险管理到长期产业转型,逐步勾勒出“反内卷”背景下的破局路径。

  政策暖风下的市场波动,让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生存的“必修课”。调研中期货日报记者发现,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管理风险已成为行业共识,为企业筑起了“防护墙”。

  山东海化集团期货部负责人王铭之坦言,期货工具已成为企业对冲价格风险的核心手段。他告诉记者,纯碱期货市场常见的“高升水”现象背后,既反映市场对未来供需收紧的乐观预期,也暗藏“库存贬值”的潜在风险。“若政策落地效果或需求不及预期,高升水的期货价格大概率向现货价格回归,持有大量库存的企业将面临存货价值缩水风险。”他说。

  面对这一风险,企业正通过精细化操作来规避市场波动。王铭之建议,当期货价格较现货价格升水超过10%且持续一周以上时,企业可通过卖出套期保值锁定未来销售价格,提前锁定利润。同时需动态跟踪基差变化,灵活调整套保比例,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留市场参与弹性。

  湖北某玻璃厂期货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该玻璃厂正通过卖出近月合约来锁定利润,利用期权工具应对价格的大幅波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贸易商则成了产业链风险传导的“缓冲带”。中信寰球商贸有限公司玻璃、纯碱期现业务总经理范国圣表示,在期货升水现货的行情下,贸易公司通过大量期现套保承接上游库存,既缓解了生产企业的库存压力,又在基差回归后让利给下游企业,形成“上游去库存—中游稳价格—下游降成本”的良性循环。这种产业链协同模式,让风险管理从单一企业行为升级为行业共识,为市场稳定注入韧性。

  短期风险对冲只能解燃眉之急,行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依赖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

  当前政策预期为市场注入短期情绪动力,但要实现从“预期回暖”到“实质反转”的跨越,还需三大支撑:政策细则的精准落地,包括老旧装置退出清单的明确、环保技改补贴的兑现;下游需求的企稳回升,既需要房地产竣工面积的实际增长,也依赖光伏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产能结构的深度优化,推动高成本产能加速出清与天然碱法替代进程。

  王铭之表示,市场终将回归理性,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务实者。“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在狂热时保持冷静、在悲观时提前布局的市场主体。”他说。

  而郑商所发布的风险提示函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提示“不确定性增多”,正是对市场过热情绪的理性预警。

  对投资者而言,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尤为关键。“政策预期差、需求证伪风险、新产能投放压力等,都是市场不可忽视的风险点,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政策落地与基本面变化。”范国圣称。

  从短期风险管理到长期产业转型,玻璃、纯碱行业正在“反内卷”政策的推动下经历深刻变革。

  “玻璃和纯碱生产企业已经历过多轮技术更新和改造,那些掌握风险管理工具、深耕产能优化、聚焦需求升级的企业,终将在行业转型中占据先机。”河北望美实业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如是说。

附件下载: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