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纸浆行业呈现深度调整与转型升级并行的态势。2024年上半年,纸浆价格呈现明显上涨趋势。在对纸浆市场的乐观预期下,贸易X企业在下半年高位买入纸浆现货,但价格回落导致企业面临库存亏损、仓储成本和资金占用的多重压力。期货及衍生工具帮助企业安全度过了这场库存危机。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化解危机的关键,在于X企业与期货市场早已“结缘”。将时间倒回至2020年初春,主营纸制品及纸浆进出口贸易的科技型贸易公司X企业成立。企业于2021年年底开始组建纸浆贸易团队,进行纸制品进出口现货贸易,年贸易量34万吨,年贸易额17亿元。随着纸浆价格震荡加剧,X企业为应对采购和销售端的价格风险,创新贸易模式,选择了“牵手”期货市场。
华安期货作为X企业的长期期货服务团队,从前期的期货基础知识及实操技能培训、持续投研服务,到后期的深度策略支持,一路相伴,助力企业在期货领域不断探索前行。2021年,通过多次业务培训和现场深度座谈交流,华安期货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需求,制定了相关策略。X企业开始初涉套期保值业务,组建了专业的期货团队,建立了严格的期货套保制度。
此后,X企业在期货套保领域从生疏走向熟练,套保规模持续攀升,2021年套保量约1.8万吨,2022年增至2.5万吨,2023年进一步扩大到3.6万吨。企业在使用期货和场外期权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当时纸浆价格呈现明显上涨趋势,X企业在现货端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采购现货时的价格波动。基于此,企业在期货市场上持有多单,并根据现货的购销节奏灵活进行期货头寸的开平仓操作。由于期货价格具备一定优势,在华安期货的协助下,X企业还尝试进行了300吨纸浆的实物交割。
通过期货持仓建立短期虚拟库存,X企业大幅减少了现货资金的占用,同时锁定了采购成本,规避了价格上涨风险,实物交割更是为企业开辟了低价采购货物的新途径。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2024年下半年降临。彼时,基于对纸浆市场的乐观预期,企业高位购入青岛乌针现货,并约定一周免仓期,计划用于库存储备。此后市场行情持续下行,现货亏损达50元/吨。免仓期结束后,新增的仓储成本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如果继续持有现货等待价格回升,资金占用和仓储费用将成为企业的双重负担。
面对不利局面,X企业积极与华安期货沟通,及时进行组合操作。一方面,现货止损让资金回笼,企业选择以市价售出现货,虽然承担了即期50元/吨的亏损,但成功实现了全款回收,避免了资金的进一步占用。另一方面,卖出看跌期权对冲风险,针对市场存在看多预期但短期承压的环境,X企业与华安期货签订了场外期权合约,卖出虚值看跌期权,将现货库存转化为期权头寸,规避后续仓储与资金成本,同时权利金收入可基本覆盖前期现货损失。
在首次通过场外期权对300吨纸浆现货进行价格风险管理后,X企业对期权工具的优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后,企业开始尝试通过滚动卖出看跌期权来累积权利金收益。企业通过多机构询价获取市场隐含波动率预期,同时结合基于宏观数据与期现价差构建的模型自主研发的测算工具,筛选出合适的期权行权价与期限范围。另外,通过配置不同的期权行权价与期限,形成权利金持续流入的“保险池”模式,降低单一头寸风险。
然而,故事再起波折。随着SP2409合约快速跌破6000元/吨,X企业被动承接多头头寸。针对持仓压力,企业在与华安期货交流后,选择卖出看涨期权,构建“卖看跌+卖看涨”的双向收益结构。通过这种方式,用获得的权利金收入进一步摊薄持仓成本,从而达到保护多头持仓的目的。
这一系列的实践验证了衍生工具在实体企业中的多维价值。X企业将期货套保与现货购销节奏紧密结合,增强了自身对价格波动的抵御能力。场外期权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提供了精细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X企业通过系统性运用期货及场外期权工具,逐步构建起多层次风险管理体系,成功实现了从被动应对价格波动向主动管理风险敞口的转变,在纸浆价格剧烈波动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稳健经营。
期货及衍生工具的运用,为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带来了质变。X企业表示,未来计划继续拓展“期货+期权+基差”组合,联合产业链构建套保联盟,促进形成纸浆产业生态圈,也希望尽快推出纸浆场内期权,进一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工具箱的多样性和精准性。通过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学合理应用期货及衍生工具,X企业将风险管理能力转化为行业竞争优势,助力纸浆行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