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期市

[期货日报]金融创新扎根实体土壤
时间:2025-08-26 作者:邬梦雯 来源:期货日报

  生猪期货上市以来,各市场主体通过金融工具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传统生猪产业的经营方式和风险管理格局。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模式的完善,期货公司、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以及贸易商探索出更多的期现结合模式,将风险管理工具深度嵌入生猪产业链核心环节,显著增强了产业链抵御风险的能力。

  基差贸易锁定利润 企业轻装上阵 

  由于生猪养殖周期长、养殖过程不确定性高、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等特征,传统养殖企业在生猪出栏时往往只能随行就市,被动接受现货价格。企业无法在价格阶段性高点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在终端消费较为低迷时,又面临“猪经纪”、屠宰端的压价甚至拒采,不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

  2024年4月,在生猪价格处于阶段性高位、远期下行压力加大的市场环境下,养殖企业X公司希望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同时降低传统套保的资金占用。华西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为其设计了基差贸易方案:双方以17100元/吨的一口价签订远期合约,X公司承诺于2024年8月下旬交付2000头生猪(货值约420万元)。期货风险管理公司利用期货市场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并负责基差变动盈亏,X公司可专注生产端管理,无需担忧资金压力与市场波动干扰。这一模式为传统养殖企业提供了“无感”接入期货工具的桥梁,有效破解了被动随行就市的经营困局。

  订单穿透农场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对生猪期货如何穿透服务中小型家庭农场这一课题,永安期货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2024年3月6日,国内首笔通过第三方数字化模型穿透到中小型家庭农场的生猪期货订单点价成功。在该案例中,永安期货和重庆国猪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猪高科)共同迈出了这场跨度长达4个月的创新实践的第一步。

  永安期货全资子公司以LH2407合约为基准价,向福建三明一家4500头规模的农场采购250吨生猪。农场提前锁定销售价格与利润,实现“先卖后养”;永安期货则通过背靠背协作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延伸至产业链末梢。此外,国猪高科通过在养殖场里安装监控系统,对生猪的安全情况和物权情况进行监控。这一创新打通了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主体的通道,为分散式养殖提供了抵御周期波动的底层解决方案。

  阶梯式服务升级 灵活匹配多元需求 

  2024年以来,中基商贸(浙江)有限公司针对生猪养殖企业的多元化风险管理需求,创新推出三大期现业务模式。其中,1.0版本生猪远期锁价订单(远期一口价)通过每日基差报价,允许企业点价锁定单月、连续月份或全年价格,到期履约交付。该模式以产业熟悉的现货形式实现期现结合,2024年已完成20.8万头生猪交收,2025年在手合同达119.1万头,覆盖全国20个省份32家企业。其核心价值在于“一个便利、化解两个风险”:以易懂的方式达成套保效果,同步规避企业资金流动性风险及期现价格背离风险。

  2.0版本生猪远期含权一口价业务则通过金融工具提升灵活性:一方面,采用“定价不定量”模式,基于累沽期权设置价格区间动态调整签约量,行情突破区间时自动增减锁定比例;另一方面,推出“生猪银行”业务,借助折价雪球期权帮助高成本企业逐步降低套保门槛,通过逐月累积票息实现低成本入场。

  2.5版本进一步优化交付机制,支持客户根据预售/回购需求进行基差点价。贸易商或屠宰企业可提前锁定未来采购成本,养殖企业则能及时兑现套保利润。客户点价支付保证金后,可在协商期内按区域升贴水灵活提货,实现时间与地点的双重弹性。

  三类模式层层递进,形成覆盖基础锁价、动态对冲、灵活交割的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赋能养殖企业应对价格波动挑战。

附件下载:

机构地图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北京市
  • 期货公司

  • 风险管理公司

  • 资产管理公司

期货公司投诉受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