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苹果“保险+期货”支持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果农脱贫致富的能力,打造的“静宁模式”成为行业典范。
2022年,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连续第五年落地静宁,将持续为静宁县苹果产业“保价护航”,为静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静宁县是甘肃省最主要的苹果种植区域,种植苹果的历史悠久,且静宁苹果果型端庄,是红富士品种中的极品。静宁苹果的年产量已达82万吨,全县80%以上农民以种植苹果为生,苹果产业在静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苹果价格的好坏,关系到全县千家万户的生计。
银河期货总经理杨青向期货日报记者介绍,银河期货通过推广苹果期货等金融工具的具体实践,既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特色化金融支持方案,又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金融帮扶模式。特别是,利用“保险+期货”工具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有效提高了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面对苹果产业种植成本上升、霜冻雹灾频发、市场行情波动等不利影响,在郑商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借助苹果期货服务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推广‘保险+期货’模式,持续完善产业发展风险保障体系,促进果业增效、果农增收,探索出了一条金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杨青说,该项目目前带动甘肃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中央财政奖补苹果“保险+期货”特色农险,其中,静宁中央奖补项目三年合计覆盖了3.2万亩,约合苹果8.12万吨,合计赔付1927.68万元,并且中央奖补与郑商所项目分区域实施,尽可能惠及更多农户。
“按照期货交割标准种苹果”在静宁成为广泛共识,进一步汇聚了产业振兴新动能,同时,为积极引导苹果现货生产、推动优果优价,银河期货联合县政府实施了静宁苹果合作社“保险+期货”项目,项目总共投保8000亩,折合苹果现货1.28万吨,以静宁8家龙头合作社为主体进行了投保,最终赔付金额296.78万元,为合作社的农户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帮助合作社持续提高苹果种植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了“保险+期货”项目支农、惠农的全面深化推进。
事实上,推广苹果“保险+期货”模式,不仅为果农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助力静宁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更为苹果产业的接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注入了新活力。
杨青告诉记者,针对县域全覆盖项目,银河项目组与郑商所建立了密切的沟通机制,严格规范投保理赔流程,项目规模逐渐扩大,全县资金投入和投保规模多年保持在全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的第一位。
据了解,经过连续多年的试点推广,在“静宁模式”的基础上,银河期货创新提出了“静宁四单模式”,通过订单、保单、农担、仓单的综合金融,服务农业全产业链。通过订单农业,推动中小农户依托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向职业农民转化;通过保险保单,为规模化经营主体提供价格风险管理,锁定种植利润;通过仓单服务,深入探索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举措;通过农担融资(甘肃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项目参保合作社提供的贷款信用保证),为龙头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保障。
“静宁苹果项目效果良好,在甘肃省内率先探索出了一条‘精准帮扶+金融创新+产业发展’之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金融帮扶模式被成功复制,创新业务模式逐渐多元化,业务范围也逐步扩大。”杨青说。
经过多年的摸索,静宁项目各参与机构紧密合作,尽可能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在大家的持续努力下,广大果农已经对赔付率有了正确的认知。以静宁项目赔付率为例,在2020年180%高赔付和2021年23%的赔付相比较下,投保农户坦言:“去年苹果下树后,优果优价、越卖越贵,最终大家都挣钱了,保险不产生赔付是正常的。”
“在市场化的投保机制下,保险赔付减少而现货销售收益增加,已经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未来,我们还是将依托郑商所和政府指导,发挥保险优势,但同时要体现期货的特点,最终原则是体现期货行业价值,实现支农惠农,破解果农的‘急难忧盼’。”杨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