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投资已经成为业界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各类相关投资管理技术体系的成熟化和体系化,使得期货投资课程成为现代金融教育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较高。
商品投资作为大类投资的一种特有类别:第一,商品投资的定价模式与其他资产有显著差异;第二,商品投资收益的周期性变化与其他大类资产往往呈现出较好的多元化分散,甚至是风险对冲的特征,所以在投资组合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第三,商品市场实质上是各类要素市场“金融化”的结果,而各类商品的特性又千差万别,其背后关联着纵深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既折射出实体经济运行的状态,又对宏观经济产生助推作用。与此同时,商品投资中的现货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的高度连通、密切互动,也催生了各类高技术含量的投资策略和风险对冲技术体系。对商品市场投资技术的熟悉和把握程度逐渐成为检验专业性投资组合管理人才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毋庸多言。也正因为如此,讲好和学好期货投资课程有着相当大的挑战性。一般而言,高校教师往往能够较好地从学术原理角度帮助同学们来理解商品期货定价行为和交易过程。例如,可以从商品投资所具有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复合特征、阿罗—德布鲁证券原理,从便利收益模型和风险溢价模型等基本面模型,以及投资者情绪和理性泡沫行为金融等不同视角来讲解期货产品定价原理,也可以从无套利均衡视角来解析各类与商品投资相关的代表性策略和产品复制策略等。不过,商品投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行情的剧烈波动、层出不穷的结构化复合型金融创新工具、花样翻新和精湛高深的各类投资策略,也常常使象牙塔内的讲授陷入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尴尬境地。这事实上也是不少高校开设期货投资课程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近年来,南开大学的期货投资课程积极引导和鼓励选课同学参与仿真实验和业界权威机构主办的各类专业性知识竞赛。如组织同学连续参加三届“郑商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模拟交易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知识的热情,打开同学们通往社会、学以致用的通道,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实践元素的引入大大减轻了期货投资课程的抽象度,同学们通过参与模拟交易,激发了参与商品投资市场的兴趣,强化了学习认知的深度,改善了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对其他相关投资课程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多大程度上引入实践内容,引入哪些实践内容,以及如何将理论与实务相互平衡,仍然是未来建设期货投资课程实践内涵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多数投资实务类课程面临的普遍问题。作为长年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首先,课程内容需要保持动态更新,应该动态追踪全球和我国商品市场投资的变化趋势,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由于各类商品的特质差异性很强,每类市场的投资工具、交易规则、投资主体,甚至业绩衡量,都需要细分门类。如近年来各类指数基金更多地强调商品指数投资,由此衍生出的各类主动投资和被动策略的更新及梳理非常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不妨增加部分相关内容。与此同时,我国的商品投资市场也在快速发展,不断涌现的投资品种和各类期货、期权市场的稳步发展,不断打破传统的投资边界。从中外对比的视角讲解相关内容,能够更好启发同学们对商品投资市场未来变革趋势进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突出“学以致用”的“用”字,基于我国国情来引导同学们进行学习。参与商品市场的投资者本身即有着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也意味着商品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着多维度的功能。从功能出发,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本门课程并非简单的公式推导,亦非定价推演出的各类抽象策略。未来无论走向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机构或是宏观金融管理部门,这门课程都有着丰富的现实内涵,提升其学习的兴趣。
最后,进一步强化仿真实验的互动性,以丰富课程的实践内涵。在本人教学中,尽管认真组织了不同的仿真实验环节,但对仿真实验的过程管理和结果反馈有着明显的不足。而仿真实验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恰恰是帮助同学提升动手能力、改正错误认知的关键。这些是高校老师较难做到的内容,需要业界实践导师的积极帮助与配合。不仅如此,仿真实验还应该将验证性的内容和探究性的内容加以区分,将理论学习、初步仿真实验和高阶仿真实验的内容有机融合,实现知识学习的梯次化和立体化。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一批高素质、受过系统和严格专业训练的期货投资人才,对于稳定实体产业运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活跃经济景气、对冲经济风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的页岩油气行业能够借助商品市场对冲各类风险,平稳度过低油价的寒冬,日益丰富的商品指数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更稳健丰厚的回报。因此,期货投资课程应该高度注重实践内涵的建设,丰富学生培养维度的立体化,全方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缩短其从校园到社会的距离,助其早日成才。